有時候,做公益也需要堅持。不管多苦多累,只要一想到,別人因為得到自己的幫助,困難解決了或者變小了,那也是一票貼種快樂,一種幸福。
  □東方今報見習竹北買房記者 夏萍/文
  首席記者 張SD記憶卡曉冬/圖
  12人協力建愛太平洋房屋心粥屋
  ◎時間禮服:2月21日
  ◎“雷鋒”檔案:免費愛心粥屋的12名志願者
  凌晨4點起床做愛心粥
  凌晨4點,空寂的巷子里,仍舊一片黑暗。30多歲的張玉華和郭愛霞匆匆忙忙地趕到愛心粥屋。
  張玉華打開門,點火,燒煤爐。“用煤爐熬的粥香,保證粥的原汁原味。”她一邊淘米,一邊看著煤火。
  6點鐘左右,粥熬好了, 冒著騰騰的熱氣。環衛工也三三兩兩地走進來了。
  志願者們有的幫張玉華盛粥,有的幫郭愛霞炒菜,還有的幫環衛工取飯菜。
  “阿姨,昨天怎麼沒來啊?今天得多喝點。”粥屋創始人之一王瑞寒暄著。
  6點30分左右,幾乎所有的餐桌上都坐滿了人,東方今報記者數了下,有120人,絕大部分是環衛工。他們一手拿饃,一手夾菜,吃幾口,再端起稀飯,喝得“哧溜”響。粥屋裡,說笑聲,嘮嗑聲,好不熱鬧……
  離開時,大伙兒都自覺地把碗筷放進旁邊的桶里,再跟志願者招呼一聲:“走了啊,謝謝你們!”
  房租漲了也要咬牙堅持下去
  去年11月10日,12名志願者自己湊了7000多元錢,以每月350元的價格租了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小店,在鄭州市黃家庵村開辦了這家免費粥屋,一干就是好幾個月了。
  “絕不讓吃剩菜剩飯!”她們每天都在堅持著。聽到黃家庵村即將拆遷的消息,粥屋的發起人蔣愛榮和其他志願者心裡非常難受。“我不會讓你們少一頓飯。”蔣愛榮曾對著幾位環衛工人說道。
  其他志願者也都默默行動起來,因為考慮到地理位置、房租、便捷等因素,幾經周轉,他們終於在鄭州市廣電南路和經三路交叉口西150米路北處,找到了一間30多平方米的門面房。由於是簡易房,水和電都得自己弄。但因為臨街,月租2500元。“沒事兒,咱們愛心粥屋的檔次也在提高啊。”蔣愛榮咬咬牙,準備租下來,她說這個位置拐個彎就是大路,方便環衛工找到,離黃家庵村也近。
  【故事五】
  敬老院老人們的期盼
  ◎時間:2月25日
  ◎“雷鋒”檔案:霍淑珍 65歲 退休教師
  2月25日9點30分 ,霍淑珍剛到鄭州慈濟敬老院,老人們就立刻迎了上來,她幾乎每周都來這裡“串親戚”。
  霍淑珍把帶來的香囊一一送到老人們手裡。她來到一位痴獃的老大哥面前,還沒等她說話,老大哥就有點責怪地說,“你有多長時間沒來啦”。口氣中的“不滿”,在身邊人聽來,更多的是對霍淑珍的掛念和期盼。
  霍淑珍眼裡閃著淚花,急忙哄著:“就是,就是,這些天我來得少了,以後常來,常來看你。”她知道,老大哥早已把自己當成了親人。說罷,霍淑珍發現老大哥牙齦出血,她趕快細心地用棉簽給他擦乾凈,試著喂他喝口水。
  中午,霍淑珍陪著老人們簡單吃過飯,就開始在每個房間里不停地忙活,整理花草和盆景,邊打掃衛生邊和老人們聊天。
  “陪他們嘮嘮嗑,照顧下他們,我做不了太多,做些力所能及的就好了。” 霍淑珍說,她已做了10年志願者,不但不感覺累,反而覺得生活充實了很多。
  之前一個月,霍淑珍因生病住院,暫時不能去敬老院。一位一直等著她的老大哥得知她生病後,立刻打電話責怪她:“你生病住院怎麼不通知我們?我們就是你的親人,你把我們當作親人,我們也早把你當作親人了。”
  每當想到這些話,霍淑珍就非常感動。她在筆記本上工工整整地寫著:“老人們對我那麼親,就是對我做志願服務最大的回報,我願意一直做下去。”
  記者手記
  做公益
  需要的不僅是一顆愛心
  這幾天,我一直跟著這些“雷鋒”做志願服務,被感動著,也被激勵著。其實,做公益並不像我們所認為的,只要有一顆愛心就夠了。有時候,需要承受委屈,需要我們付出比平常工作時百倍的用心。
 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,霍淑珍老師在筆記本里寫下的一段話:“能為社會繼續做出貢獻,能幫助別人,是自己更高層次的快樂,身心更愉悅。其實做義工,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。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,躺在床上,打開我的‘愛心時間存摺’,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地記滿了我做義工的項目和時間,想到通過自己的付出使一些人生活得到一些改善,或者使一些人生活得更加美好,我的內心就得到了極大滿足,很有成就感,愜意極了,疲勞一掃而光。每當想到這些,內心就會滿足,無愧,平靜 ,充滿力量。 ”
  是啊,無怨無悔地付出,默默無聲地堅持,他們快樂了,我們也快樂了,這或許是對“雷鋒”精神的另一種詮釋。一鍵分享到【網絡編輯:李鵬勛】【打印】【頂部】【關閉】
     (原標題:12名志願者建免費愛心粥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o35komdr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